-->

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台灣音樂與音響雜誌回顧 --- 許仲文



蔡克信 ‧ 攝



話說台灣音樂雜誌啟蒙於西元五零年代中期。1955 『音樂月刊』出版,由朱冠一發行,李中和主編的,內容偏重於作曲及歌詞,侷限于vocal的做法,是否曲高和寡的關係發行了一年就停刊。


1957.10.15. 『音樂雜誌』創刊出版,桂華岳發行,蕭曉夢社長,錢其愛主編。半年後結算賠錢發行人和社長請辭,改推蕭宗仁,張繼高擔任。文章內容與結構份量皆風評不錯,可惜只發行十期就無法再續刊。它的內容:音樂評論,名曲介紹,樂人傳記,音樂知識,樂理討論,樂壇掌故,聲樂和器樂及作曲切磋研究,清鬆的音樂遊戲,中外樂府快訊等等。足予立下一個典範於音樂雜誌界,當時撰稿人皆一時之選,張其昀,李九仙,彭虹星,吳心柳,張寬容,許常惠,史惟亮,劉燕當,黃友棣等等。創刊號介紹鄧昌國返台就職國立音樂研究所。西比留斯老成凋謝剛逝世,瑪麗亞安德遜訪問台灣,第八期特別介紹德國前名指揮家福特萬格勒皆為創舉。

半年後響應讀者要求編輯方向擴大唱片樂曲欣賞,減少枯澀音樂理論文章,吸引更多愛樂者。但是到第九期刊出音樂雜誌史上唯一空前絕後的經濟白皮書。說明每月賠累局面希望零購的讀者能長期訂閱因每期零售價四元經折扣雜誌社祇能得到二元四角。訂戶1200人零售台北300人全省人400人收入6000元支出排版製版紙張印刷裝訂稿費雜費房租水電12734元每月虧損6734元。以民國47年,薪資水平500多元月賠六七千元算是大數目。因此這件事留下深刻的印象。

隨後由鄧昌國主持國立音樂研究所出刊『音樂之友』內容偏重音樂論文、樂譜、音樂活動報導。『樂潮』出版但只做了兩期。不久『樂壇』出刊沒幾期。相繼停刊,

證明在反共抗俄的年代除少數黨營報紙刊物外,人文藝術出版或經紀音樂演出很難生存。


1959.9.20 台灣山葉功學社謝敬忠出資支持,由劉志雄主編的音樂雜誌功學月刊出版,創刊時以半開報紙型式出版,一年後改版橫式八開42頁漸入穩定,作者群比音樂雜誌更堅強,鄧昌國、顧獻樑、張錦鴻康謳李九仙吳心柳許常惠彭虹星梁在平蕭而化張彩湘韓國璜黃沙黃友棣洪祖顯等等,可見主編邀稿功力。三年多時間到1962二月30期又改版現行八開版本,值得注意是雖然有山葉樂器的廣告刊登,但從沒馬屁文章或置入性行銷手段文章來支持出資母公司的產品形象。也許是那個時代出資人品還保有日據時代遺留下來所謂『人格者』的傳統,或者是很低調謝家行事作風和當時保守民風有關。放手給經理人有揮灑的空間,在1965年五月份出版63期中刊登李泰祥婚禮報導圖文並茂,許常惠主婚,吳心柳證婚,為當時勝事。後來演變為社會版面亦是始料未及。總體在介紹音樂家軼事,樂曲介紹導聆,報導音樂活動,軟體介紹也以市場的翻版唱片為主。1965年底主編離職,繼任者在缺稿縮編情況逐漸萎縮,雖強化版面但減頁流失讀者終究階段性任務完成而結束。



1963.5 音樂欣賞 (補充資料) For those who love music!

余 韋 (韓國簧) 主編

復興電台 發行

前美國伊利諾大學韓國簧教授,早期主持復興電台古典音樂節目『音樂欣賞』 贈送聽眾補充資料,雖然薄薄的一本,內容卻紮實豐富精采。後主編出國進修而停刊印證代代江山英雄出,以當時艱困環境爭取各方少數捐款獨立出刊的作風,令讀者敬佩。



1966.3愛樂月刊創刊劉志雄發行林誠文主編,經營了八年到1974.4結束共出刊47期,有兩件事必須被提到,一為音響性的文章首次發表主編視野遼闊,深知國外趨勢音響產品萌芽茁壯,不再是音樂產業下支流。但終究時機未成熟未能成氣候,不過開疆闢土的功勞不能不記上一筆。二為十六開版本印刷精美封面設計水準高雅迄今印象深刻。 

七零年代繼之『全音音樂文摘月刊』(1972.1-1990.1)大陸書店出版李哲洋主編,翻譯自日本全音出版社的刊物為主,長達十幾年用心良苦,啟發小型刊物初始者。另有『海頓音樂雜誌』『青蓓』『愛波』等小型刊物皆以特定對象如前者針對錄音帶,中者以小朋友訴求。終究時代變遷慢慢淡出而結束。例如COPY機的普及使樂譜業者(大陸書店)無以為繼,印證前言。


1973.7.1『音樂與音響』創刊。由張繼高 (1926-1995) 創辦任發行人兼主編吳心柳(筆名)。在整個音樂與音響發展過程當中這是一份最重要的雜誌(1973.7-1994.10)。張繼高一直在傳播界擔任重要職位,但他對於古典音樂的涉獵廣泛提倡精緻文化不遺餘力,每期的專欄知音人語是讀者的最愛,他提出一句口號耐人省思─『音響是手段,音樂是目的』。三十年過去依舊是口號,音響蛻變更是目的,音樂與音響結合的年代終究會結束。

開始就有計劃推出一系列專輯如第二期的喇叭,第三期的擴大機,第四期的錄音機,第六期的唱頭,第七期卡式錄音座,此時市場主流的四聲道正方興未艾也有大篇幅報導。1975年初協辦第一屆音響大展在信義路國際學舍展出(現在大安七號公園西北角)。結果吸引大批人潮,帶動讀者主辦者音響器材業者各取所需的完美結局。值得注意的一點,雜誌的廣告由創刊的十頁逐漸增加三十幾到音響展時五十頁。偏重音樂教育同年有大篇幅報導晨鳥通信衛星新技術可全球同步轉播,公視電視台知識教育理念。到了四月報導四聲道逐漸消失於市場,這項新產品推廣期不出三四年即被淘汰。                    

1976翻譯一篇登於 U.S. Esquire (Nov.1975)的文章,介紹延時系統利用電子迴路將音樂延遲零點幾秒營造音樂廳餘韻效果。即三十年後現代所謂7.1環繞音響的先驅。1979.9.29吳心柳主持一次真空管座談會,參加人皆當時Audiophile佼佼者,鄧世明李經華樑清一王志安李國和張文俠溫燕萍彭康德費祖蔭劉文研柯逸郎楊汶達蔡克信戴東生李明記謝哲茂。1980.12.柯逸郎首次以筆名金瑞春投稿。1981.2.劉漢盛處女作『Mclntosh ST-3』文筆媲美66期『AR-3的禮讚』。1980.5.首次引用美國1979年度Hi-Fi Grand Prix Awards 創音響器材評選排名先河。多少有利於器材銷售,在消費者雜誌業者銷售器材三者間產生良性循環。此段時期是全盛期廣告量在七八十頁中,其後主編忙於公共電視業務沒有新的突破逐漸走下坡,廣告量下滑五十頁左右,1984.9. 第135期主編改由樑清一擔綱,1985.1.2.舉辦『音樂會與聽眾』座談會出席人有陳敦初聶光炎許博允 趙琴林宜勝劉漢盛徐懋元鄧世明樑清一。1985.4吳心柳重回馮婦一直到1991.2最後一篇『知音人語—戰火下聯想到音響』卸下主編專任民生報副社長。繼之黃智鈺大幅改組並將社址搬至新店且低調尋併購奧援。結果音響界進口商及業者不公開支持,由張國卿出任社長,維持了三年,在老讀者無法接受新的方向加上也無法引誘新讀者。銷售降低逐步淡出,終於在1994.10.停刊。

七零年代起隨著經濟快速發展音響器材的進口同步增加,銷售廣告也隨著尋求窗口,音樂與音響應時勢發刊,八零年代初期為全盛期隨後緩慢走下坡。音樂性文章慢慢失去讀者胃口,音響器材的報導介紹評論成主流,但保守的音樂與音響主編以報導介紹為主,評論動輒得咎顯得左右見絀輕輕帶過,保留的論調無法激起讀者熱情的火花。但是對三四年級的音響迷大多與其一起成長,啟蒙和教育的貢獻不可抹滅。隨後一些後起之秀的音響雜誌主編哪一個不是先在音樂與音響撰稿而成名。



1975.9.音響雜誌創刊 (1976.9-1976.8) 發行人李武彥 (1939-2001) 社長黃忠正,主編簡清祈

12本兩套合訂本可稱為珍品。看左邊創刊號封面JBL4350沒有任何廣告意識,因自己的器材由自家的攝影師的作品,看了就會喜歡上並且尊敬的音響銘器珍品。

只有他們籌備期就買了一套試音的標準器材包括上述的4350monitor喇叭,用以參考標準來評論其它器材。它因此跳脫音樂與音響的範疇,是台灣第一本純音響雜誌。內容比音樂與音響來得生動活潑,大量引用歐美日本翻譯文章擴大視野,日本已故早期作家audiophile五味康祐文、瀨川冬樹文章也蠻合老一輩Ojisun的胃口,每期的特別專題『聞人畫像』介紹老一輩專家追求美聲和搭配器材的經驗,林誠文有深度的音樂專欄,李國和的珍品器材線路分析介紹,張文俠小小實驗室專欄,都是當時讀著的最愛。可惜因很執著敬業的忙碌工作和回收比率相差甚遠,於是急流勇退宣佈停刊。



1976.1.1 音響技術創刊

張繼高任發行人 陳浩才任督印人(香港)

梁清一任社長兼主編唐凌(筆名)

起始台灣和香港音樂生活同步發行廣告互異,後來因主編去職,1981.8.香港續用此名迄今。1987而台灣改名為『高傳真視聽』雜誌是島內歷史最久音響性刊物。除音響測試,自己裝外它多視訊方面的內容,個人化家庭劇院在九零年代末期因數位化快速發展,給予結合家用電器整合主題的發揮的空間。21世紀電視革命高解析度畫質方興未艾,展現台灣歷史最悠久音響雜誌再創高峰。



1982.6月『罐頭音樂』創刊16開版本,由笛卡唱片福茂公司發行。早期介紹迪卡唱片為主,到1984.1月任刁瑜文為主編在20期改版為8開,延攬名作者木子、伍牧、曹永坤、崔光宙等為主筆開闢一系列專欄創一番新氣象,一直到1987.10刁主編高就寶麗金任總監。到1990.7更名為音樂雜誌唱片評鑑並聘陳國修、崔光宙擔任編輯編委員召集人。編輯方向逐漸由國內樂壇動向轉為新出版的唱片評鑑。1992.2改陳國修為總編輯,影響最大是首創唱片軟體評分制吹皺唱片界一池春水見仁見智議論紛紛,但每期評鑑片數幾乎近百張之多,對了解唱片市場動態具參考價值,該雜每期選定一位當代活躍古典音樂巨星作為封面,報導其音樂風格,並推薦其CD出版品,成為其雜誌特色。九零年代末因唱片業景氣衰退福茂第二代拱手退出,1998.8.在191期改由陳進龍(幸政)接手至2001.8.共出刊227期宣告結束。

八零年代另有『音響世界』,介紹音響器材以翻譯為主,後來改名為『音響購買指南』。

『音樂生活』(1979.8_1995.3)由李時傑發行,音樂為主以刁俞文主編時期內容最豐富。



1983.8 音響雜誌創刊 主編: 張文俠

並由當時知名汽車雜誌發行人林宏魁兼任發行人,合作到1990.9.改名現代音響雜誌,由張文俠發行兼主編。張氏早期曾主推自已裝專欄所以雜誌風格對讀著投書和音響實驗著墨更深。而音響器材評論風格趨向日本集體試聽。


1985.10.樂典0號創刊 徐景汶發行

由音樂界支持音樂刊物,音響專欄由崔光宙主筆。可惜只發行五期就停刊。



1986.4. 音響春秋創刊(1986.4-1990.12)

發起人: 許仲文陳典倫蔡克信張典齊柯逸郎,台灣第一本由業餘人仕所辦音響雜誌,不受商業導向影響的編輯,蔡克信主編,創新封面採用有版權油畫。整體優雅風格獨特。主筆:李富貴陳國修崔光宙柯逸郎蔡克信張典齊皆為才氣一方高手。為音樂音響雜誌史的Golden age。

1988.3—1988.9 音響與唱片

創辦人: 蔡克信 張典齊

源出於音響春秋主編獨立後出版刊物。


1989.8 音響論壇創刊 主編 劉漢盛

劉先生在1980.7.承輝音響主持唱頭及唱針附件服務,首開先例用顯微鏡讓音響迷觀看唱針針尖放大。1981.4.獨立創業新生南路普洛唱片。1981.2.起涉入音響及音樂文章寫作。1988投入雜誌事業,1993.11.在大陸四川重慶合作出版『發燒友』九零年代出版多種CD介紹與視聽雜誌。論壇評器材提出標準化二十要細分各種評比對讀者是否在正面引導還待商確。劉主編最具個人魅力在業界,普洛文化目前為台灣最具規模和影響力事業群。



1989.12. 發燒音響TAS中文版

發行人 陳錦俊

台灣首次正式版權翻譯美國具盛名『絕對音』地下雜誌。

1991.7. 改版更名 發燒音響Stereophile中文版(1991.7-1995.3)

版權翻譯美國『立體聲愛好者』較普及地下雜誌。

創舉加入本土作者專欄數篇,其中以作者木子『音響釋疑』最具音響性文章代表。



八零年代是音樂音響雜誌界的春秋時代,那九零年代是戰國時代。


AV PEOPLE 視聽族

1991.2.宋建德發行

音響春秋雜誌後段執行長1990年底解散。

其年輕班底另組針對AV & Audio 為對象雜誌。




1992.3.古典音樂創刊 主編: 林智意

以唱片錄音、音樂家動態為主唯一與音饗器材區隔的音樂雜誌靠著唱片廣告量存活。創刊號於1994.8.再版證明編輯企劃吸引樂友注意。編輯方向學術色彩較為濃厚,以大篇幅為音樂史上的重要作品作背景介紹,頗為對鑽研樂曲有興趣的讀者。音樂人物的報導並不以活躍當今樂壇的為主,對已謝世之音樂大師亦大力推薦。唱片評鑑篇幅經常以個別專題出現,並不特別突顯市場上的新做出版唱片。


1994.5.新世紀音響雜誌創刊 主編: 張永智

英國 Hi-Fi Choice Magazine台灣版


1994.12. - 2000.1. 音樂時代 出版 主編: 楊忠衡



筆者於1992離開台灣,雖心繫出版界但無緣分享九零年代後,戰國時代音樂音響雜誌發展與衰退。在出版高峰時不下壹貳拾種, 其中不乏如『音響美學』專注類比音源,然而曲高和寡終究消失。 『音樂時代』轟動一時重演『音樂與音響雜誌』出版旋及再版的盛況。過完千禧年大部分多停刊。而停刊因素有三種一為廣告收入、二是主編風格、三為社會大環境。廣告對雜誌有絕對影響力。正面看法廣告主提供、雜誌媒介、讀者吸取資訊三方面共贏。負面為硬體廣告掛帥,評論淪為介紹,風雲龍虎榜輪流上下。例如美國早期地下音響雜誌主編推薦所具權威性,現今淪為通通有獎讓讀者何去何從?主編風格直接影響讀者取捨間接波及廣告量。不景氣的環境廣告量下滑最終導各雜誌社停刊。頂級器材、發燒片、價格貴族化是M型化必然之路。商業社會也無法求其公義,早在捌零年代Infinity公司推出定價兩萬美金IRS喇叭,不論是造勢的題材或品牌的廣告,要怪商業雜誌推波助瀾有失公允,所以有識之士垢病廣告影響立論,想求全期待之處,那就請多包涵。



期望現存刊物有如日本體聲雜誌Stereo Sound 1966創刊。英國Hi-Fi Choice 1956初版。並在2006出刊40週年和50周年紀念期刊。回顧過去主編、主筆每時期各領風騷。推選音響史上具重大影響的風雲人物。里程碑代表性音響器材、各類唱片標準示範軟體,讓讀者有幸分享。



註一、原文出處:愛樂辰光

註二、本文作者許仲文先生係音響春秋雜誌創辦人之一。

1 則留言:

  1. 許仲文先生的文章非常有價值。最後提到音響雜誌在千禧年後多半停刊。我從TAS/Stereophile早期開始看,到後來,覺得都已經失去創刊者JGH與HP的Spirit所以就不看了。我記得1993年TAS的紀念專刊中寫道,HP邀請JGH為他們寫一篇文章,卻受到當時Stereophile擁有者拒絕,到後來TAS與Stereophile合流,不勝唏噓。

    愛樂協會的刊物要怎麼有創辦人的spirit又要長久真需要智慧,這真有賴名弘兄與健康兄的努力。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