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lianna Avdeeva (Russia)" "Evgeni Bozhanov (Bulgaria)" "François Dumont (France)" "Lukas Geniušas (Russia/Lithuania)" "Nicolay Khozyainov (Russia)" "Miroslav Kultyshev (Russia)" "Daniil Trifonov (Russia)" "Hélène Tysman (France)" "Paweł Wakarecy (Poland)" "Ingolf Wunder (Austria)"
這個決賽名單,可能很多人會訝異,我也有一點小吃驚,但我完全可以接受。
至於以下的個人意見,既然會批評到一些參賽者,而大家也都各有支持,所以請自行決定要不要往下看。而想法不同,很可能來自轉播--比方說Avdeeva現場的音色變化和處理非常驚人,但我自己上網聽,我也聽不出來她能表現出的層次,這當然會影響判斷。
先說這個決賽名單和我自己想法相同的—
"Yulianna Avdeeva (Russia)" "Evgeni Bozhanov (Bulgaria)" "François Dumont (France)" "Lukas Geniušas (Russia/Lithuania)" "Nicolay Khozyainov (Russia)" "Ingolf Wunder (Austria)"
Yulianna Avdeeva:我心目中的冠軍。全然佩服,無話可說。
Evgeni Bozhanov:
他的技巧成就,特別是音色變化,令人嘆為觀止。我只聽到他的第三輪,但那真是讓人目瞪口呆,魔術表演般的音色變化。他能在鋼琴上做出的效果,本屆堪稱毫無敵手。
但他的問題是為了表現他那絕世音色奇技,他做了太多花招和不見得必要的戲劇效果,再加上他的台風---不過這很奇怪,因為他在台上動作很大,但第三號奏鳴曲和幻想波蘭舞曲,始終言之有物,不是故作噱頭,而且詮釋面面俱到。如果你不看他彈,只聽他的演奏,那實在沒話說。
唯一出問題的,是第三輪馬厝卡和圓舞曲的格調/氣質。我當時筆記寫的是”沒有失去格調,但氣質不是特別好。” (情感)”不是發自內在”。
但如果協奏曲Bozhanov改頭換面,那應該是Avdeeva最大的威脅。但無論如何,我佩服這位技巧奇才。
Francois Dumont:
他第二輪彈完,我都覺得他雖然嚴謹但滿無趣,到今天的第三輪,我也不覺得他有趣。可是他今天彈的時候,我居然發現自己打從心裡尊敬他,因為他的蕭邦非常嚴 謹,風格結構句法等等一絲不苟。雖然幾乎沒有驚喜(到第三號奏鳴曲的最後兩個樂章才出現驚喜),但我幾乎沒辦法批評他的詮釋。他的音色變化不足(所以聽起 來很無趣),但基本音色很好,技巧表現也很穩健。這是非常成熟的蕭邦。雖然看不出發展潛能(好像已經定型了),但能為蕭邦下苦功若此,我還真的是尊敬這樣的參賽者。
Lukas Geniušas:
第二輪表現就很好,今天則除了奏鳴曲之外,讓人大開眼界,特別是那個”淚之海”。他真的是非常有天份,技巧相當全面的鋼琴家。詮釋雖然非常俄國浪漫派,不照波蘭的詮釋,但真的很有特色,更能提出說服人的創意。
Nicolay Khozyainov:
真是罕有的技巧和音樂天才。第三輪他選了第四號敘事曲和詼諧曲,加上幻想波蘭舞曲,都是晚期蕭邦作品,但對我而言竟然都能過關。他的音樂充滿青春朝氣,洋溢 出只有年輕人才有的夢幻之美,連我都被迷住了。他的技巧真的是天才,在強音加壓中最後還能再逼出強奏且音色不爆,快速音群居然能兼顧色彩變化,第二號奏鳴 曲第四樂章的音色變化和踏辦效果,我覺得那應該是出自本能和直覺,但實在令我嘆為觀止,也是魔術表演--真的是墳墓飄出的鬼火。但他的問題,是第二號奏鳴 曲第三樂章,暴露出他實在太年輕,第二樂章也很爆衝。但他只有18歲—這完全是可想而知,但他幻想波蘭舞曲完全可以過關,我想決賽只要他能充分發揮他的青春本色,那也是非常精彩。
Ingolf Wunder:
第二輪彈得面面俱到,起承轉合無一不佳,第三輪不太穩,音色常失控,也有漏句,但他有本屆最明媚光亮的音色(他的音色和安寧很像),宛如純瓷(我不知道廣播是否能聽出來他的音色過人之處)。他的第三輪在第 三號奏鳴曲和幻想波蘭舞曲,都彈出相當大膽的創意,在後者從結構下手,在最後一段做出音量顛倒的設計。乍聽之下我也不能理解,但隨後他就提出具說服性的解 釋(所以我也馬上可以理解)。彈法雖然不同,但能自成一格,且言之成理。而他手指技巧也相當優秀。我雖然不是特別喜歡Wunder,但我總有感覺,他會是前三名。
這六位都在我自己的名單內。Miroslav Kultyshev技巧和音色都好,但第三輪音樂很無趣。Daniil Trifonov音樂設計很多,但我覺得氣質不是特別好,但他們被選進決賽,我個人完全可以接受。
比較會引起討論的,我猜是為何Hélène Tysman和Paweł Wakarecy會被選,而不是Marcin Koziak和Andrew Tyson。
先說Andrew Tyson:
他第一輪彈得如何我不知道,第二輪雖然怪了一點,但我非常欣賞。今天的第三輪,Tyson的詮釋其實比上一輪乖很多,更彈出非常驚人的技巧—他的音色處理,音響設計,強弱控制,手指清晰度,在在證明這是一個罕見的天才。他的馬厝卡,夜曲,第三號奏鳴曲,我都非常欣賞,他今天也彈出遠勝過Hélène Tysman,Paweł Wakarecy和Marcin Koziak的技巧。如果他被選進決賽,我其實不意外。事實上我還滿希望他進決賽,因為那個天才實在驚人而且誘人。特別是他的音響效果處理,真的是大天 才!
但是,今天連我,這個相對而言音樂品味很多元化的人,都有些被他的幻想波蘭舞曲激怒。他不是彈不好--他的音樂一直都很抒情,歌唱性也都很好,但今天的幻想波蘭舞曲,他的很多句子實在讓我覺得他彈得”輕佻”—雖然不多,但我不能忍受。
Wunder的幻想波蘭舞曲彈得很"驕傲",但那可以是波蘭舞曲的精神,最後驕傲中有失落和幻滅,但Tyson的輕挑,卻讓人覺得他在蔑視蕭邦,甚至蔑視波蘭的痛苦—就算是苦笑,也不該笑成那樣。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就是原因。如果有機會,我很想請教傅聰的意見。
也正是這一點,雖然意外,但我可以理解,為何評審最後選了Paweł Wakarecy而非Marcin Koziak。
Wakarecy 第二輪我沒聽,但第三輪的幻想波蘭舞曲,彈得面面俱到且言之有物,各個聲部可以說不同的話,完全掌握到此曲的複雜,卻又提出解釋。連我這樣挑剔的人,現在 回頭去看筆記,都發現我對他的幻想波蘭舞曲幾乎無話可說。他的問題,是第三輪的第二號奏鳴曲,技巧失誤實在太多,但就音樂而言,Wakarecy仍然言之 有物。只能說他是一位好音樂家,卻不是好的技巧家。
Koziak則完全相反。我完全不明白,為何他的第二輪很多人喜歡。後來我聽了CD,大概可以理解。他的第二輪音色非常粗暴難聽,但轉成cd,卻聽起來不錯,爆音在音量調小之後少很多。而他技巧表現相當穩健,也能掌握困難的技巧。
但他的第三輪,無情暴露出他根本沒有音樂思考,音樂裡無話可說。他有那個技巧可以彈出不同聲部,但每個聲部都漫無目的,沒有給予聲部意義,只能靠穩固的結構支撐,但我實在聽不出內涵。
筆記上我對他的評語,最後是:
”音樂裡沒有什麼話要說…傻子一個,但可以期待。”
他去年在波蘭就錄了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昨天我聽完他彈,還特地跑去買,想聽聽看他的思考如何,會不會只是第三輪失常。而我昨晚聽了第一樂章的結果,我真的覺得,他實在是沒有音樂思考可言,音樂氣質也差,演奏非常粗暴(這個錄音倒是忠實把他的粗暴給表現出來)。
當然,我想很多人一定會說,因為Wakarecy是評審之一的學生,所以最後是他進。但他能彈出那麼好的幻想波蘭舞曲,如果他第二輪很好,只要評審能夠原諒他在第三輪的技巧失誤,他進決賽我並不意外。我意外的,反而是評審有勇氣,把有手無腦的Koziak給拉下來
我唯一不理解的,是評審最後選Hélène Tysman的原因,但我也沒有其他備選(我覺得決賽選10個實在太多了),但她前奏曲玩出很豐富的音色效果,或許是一個優勝點。
我想決賽會是Yulianna Avdeeva, Evgeni Bozhanov, Lukas Geniušas, Nicolay Khozyainov和Ingolf Wunder,四個俄國人和一個奧國人的天下。最後結果如何,大家就再等等吧!
在個人意見裡沒(敢)寫的感想
在10/17,蕭邦逝世這天,我離開華沙前往巴黎。
臨走前和Bella Davidovich與鄧泰山見了面,交換了一些意見。本來我不願意寫,但後來想想,我還是應該寫。
但同樣的,這篇話會說得很難聽,請自行決定是否繼續閱讀。
在「個人意見」那篇,我一直想寫但「不敢」寫,卻也同時是鄧泰山和Davidovich都希望我有機會一定要告訴大家的,是「taste」。
我不知道該如何翻比較好。在音樂裡,有時是「品味」,有時是「格調」。
這個現在大概討論的人不多,因為討論起來很傷人,罵一個人沒品味好像就是在罵那個人本人一樣。而且大家總會說,「taste」是很主觀的東西。
但真是如此嗎?會主觀到不能討論嗎?
我認為(鄧泰山和Bella Davidovich也都同意),品味是可以學習的,而且學得會。
我就是一個例子。
我不是那種天生品味很好的人。而我知道這一點,是我見過天生就是品味好的人。比方說我兩個妹妹:和她們比,我的品味實在差很多,即使我們來自同一個家庭。
但是,也因為我知道自己沒有那種天生的好品味,我願意學。
這其實是我找Bella和鄧老爺討論的原因。我不是要探聽評審意見,而是想把聽完第三輪之後的想法和他們的比對,看看自己的判斷和他們差多少,或者說,我的 taste和他們差多少(當然還有一部分是為了我的博士論文XD)。而這次我滿高興,經過多年學習,我終於能夠有好的判斷——我彈琴不見得多有 taste,但別人的bad taste,我倒可以聽出來。
這次沒進決賽的一堆鋼琴家,許多不是敗在技巧,而是敗在taste,讓人無法恭維的taste。
再寫下去那還是會很傷人,但我想舉一個例子,說明taste其實可以學。
比方說,在某位華裔鋼琴家的演奏裡,我們可以聽出她是多麼有演奏天份,技巧非常非常優秀。而有這樣的天份,理論上音樂taste應該不會太差。
但她第三輪的演奏,實在可怕到極點。我的筆記上寫滿問號—TASTE!? WHERE IS TASTE?!
而taste要如何學?我覺得其實很簡單:她應該和蕭邦學。
她的第三輪,犯了好多次嚴重的音樂文法錯誤:不是強調音樂裡不是重點的地方(像是說話強調「的」之類的介系詞),分句分錯(像是會發音但讀她根本不會的語言),不然就是踏瓣使用完全沒有和聲文法可言。
我現場聽一開始覺得誇張,後來覺得生氣,最後卻感到惋惜——我的筆記最後寫的,是”So talented but needs better education”。
我真的不知道她的老師教了她什麼,讓她把錯成這樣的演奏帶到蕭邦大賽。技巧失誤,即使是難堪的大失誤,我都可以容忍,因為人總可能失常(我相信他們也一定有彈得很準確的時候,只是不是在比賽)。但這種沒有品味又音樂文法不斷錯誤的演奏,那真的是丟臉。
如果她能理解蕭邦的音樂,知道如何讀譜,如何掌握蕭邦的風格,那麼一旦學會蕭邦的音樂語言(這位史上氣質品味最好的作曲家之一),知道他的音樂品味,就是提升自己品味的開始。
了解作曲家要什麼和他們的音樂語言,至少可以知道詮釋的界限:在界限範圍內,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一旦超出界限,除非真能提出極高的藝術想法並且完美執行,不然幾乎都後果悲慘,就像這次比賽一樣。
我會那麼欣賞Yulianna Avdeeva,就是在於她為蕭邦提出那麼具創造性的詮釋,卻驚人地都在樂譜的限度之內。
比方說第四號敘事曲第二主題,蕭邦原稿上,第二句前半,他是寫漸強,後來才被其他編輯更改(如Paderewski版)。但我可以想像為何大家要改,因為那一段彈成漸強,聽起來實在「不好聽」,這次比賽不少人照譜彈,效果都普通,也還是有很多鋼琴家選擇更動。
但Avdeeva所做的,是忠實照蕭邦寫的強弱彈,卻引出左手的旋律,帶出另一條聲線來平衡那個漸強可能的突兀。我現場一聽就傻了,想說怎麼會有這樣聰明的頭腦,可以設計出如此自然卻又充滿巧思的詮釋,既遵照蕭邦指示,又兼顧個人創意。
她的第二號奏鳴曲也是如此。第一樂章是本屆所有彈此曲的參賽者中,唯一照波蘭國家版,從開頭反覆的鋼琴家,但她真能在反覆時彈出不同效果,讓音樂不斷發展延 續。這個新版Pollini和Rudy都錄了音,但至少從錄音聽來,他們都沒有Avdeeva現場給我的說服力。而她的第二樂章,也是所有彈此曲的鋼琴家 中,唯一真正顧到第三拍重音,提出馬厝卡性格詮釋的人。這同樣讓我目瞪口呆:我沒想過,第二樂章可以被她解釋得這樣精采。第四樂章她不自加重音,卻也彈出 非常特別的效果,也是讓人驚奇。
Avdeeva從我聽到的第二輪,就展現出這樣精采的詮釋(她的幻想曲令我大開眼界),真的給(所有)樂譜指示相應的詮釋,而且詮釋還全然新穎。
在我回給齊瑪曼的簡訊中(他驚訝只有我一個人給予Avdeeva最高評價),我說決賽我認為最強的那五人,聽其他四人彈,都讓我感覺到自己在鋼琴演奏上是多麼沒有天份;但只有Avdeeva,那音樂設計之聰明,讓我感覺到——我其實是一個呆瓜。
這也就是我始終喜歡Avdeeva勝過Bozhanov的原因。因為Bozhanov雖然神乎其技,音色變化無所不能,但他的變化像是在傳統建築上雕刻花 紋,以七彩斑斕的燈光妝點;Avdeeva卻是奇才建築師,蓋出讓人拍案叫絕的建物。兩者相較,我當然覺得Avdeeva的藝術成就比較高,而她所呈現的 技巧和音色變化,其實也只差Bozhanov一些而已。或者,就她所呈現的音樂而言,她根本不需要多成那樣的音色(而這並不表示我不欣賞 Bozhanov;事實上我非常尊敬他所達到的技術和音樂成就)。
又如,我一直認為,無論就和聲關係或情感關係,蕭邦第二、三號奏鳴曲,四個樂章應當接在一起演奏。就算不連在一起,也絕對不能讓情感發展斷裂。可是第三輪非常多參賽者,一個樂章彈完就在那邊擦汗伸腰,每個樂 章各自為政,像是每彈完一個就收工領錢一樣(Koziak就是如此)。這樣彈,顯示出鋼琴家對樂曲毫無了解,既破壞蕭邦的音樂,又毫無品味,怎麼可能會被 選進決賽呢?
(Avdeeva在這一點上表現堪稱完美,建議大家可以欣賞她是如何連結四個樂章。)
還有踏瓣—不知怎麼回事,許多演奏者不是不會用,而是為了用而用,設計出一些和音樂無關的效果,沒有去思考音響音色和音樂之間的關係。這屆比賽中,許多人遇 到音量弱的段落就踩弱音踏瓣—拜託,弱音踏瓣不只會讓聲音變小,音色也會隨之改變,所以必須非常小心,要用耳朵仔細判斷。Davidovich甚至說,當年在莫斯科音樂院學習時,老師幾乎都說,凡是樂譜上寫pp的段落,才「可以」用弱音踏瓣,如果只寫一個弱(p),那絕對要用手來控制,不能用弱音踏瓣。當然我相信一定有例外,但這個「原則」背後的精神,其實正是對聲音控制的品味。
扯太遠了。總之要說的,是taste真的很重要。當然你永遠可以喜歡郎朗,永遠可以擁抱Paris Hilton或Lindsay Lohan(也還真的有那麼多人喜歡)。但我總覺得,好好認識作曲家,好好思考作品,只會讓音樂欣賞帶來更多快樂;連帶地,自己的品味也會跟著提升一點。
至於品味提升一些,究竟有何必要,在人生中有何意義。我想,這本身就是一種taste……
有關「taste」的部份,您寫得真是太好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