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關於本屆蕭邦大賽「爭議」的個人意見 --- 焦元溥


蔡克信 ‧ 攝


這幾天非常非常忙碌,稿子和事情非常非常多,而我已經非常非常疲倦,其實已沒有任何時間再來寫facebook。不過有些話現在不說,大概就永遠也不會說,而且昨天蕭邦大賽居然公布評審給分(真是相當之殘忍http://konkurs.chopin.pl/en/edition/xvi/verdicts2/1989_1st_stage),所以我想還是來寫一下,但我這該是我最後一次對本屆蕭邦大賽表示意見。



先來回覆facebook上關於鋼琴的問題:我對於現在一些主要廠牌,當然有自己的意見,我也請教過許多鋼琴家。但就後者而言,那不是我的知識,我頂多只是轉述;就前者而言,我不是鋼琴演奏家,也沒有彈過那麼多鋼琴,更沒有學過鋼琴整音(voicing)。我的意見並不重要,也沒有專業可言,大家應該請教鋼琴家才是(而我一向很佩服那些只彈過「一架」貝森朵夫或「一架」Fazioli,卻能夠對該牌鋼琴做出「整體評價」的人;我真的沒有這種功力或才華)。



對我而言,工具雖會影響結果,但結果本身才最重要,或許也是唯一重要的事,而我也只對那個結果感興趣。鄧泰山到高雄至德堂演出,音樂會後一堆人問我他是用那架琴,因為沒人相信那就是至德堂那架。對好鋼琴家而言,鋼琴雖然會影響,但他們總能克服困難,彈出美麗的聲音。就像我相信,你要是給Bozhanov一架爛琴,他還是能彈出變化多端的音色效果,只是不如好琴能讓他充分發揮罷了。



但在蕭邦大賽(其實其他大賽也是如此),參賽者選琴除了樂器本身,其實還有其他考量。史坦威公司一向無為而治,反正認為大家最後還是會彈史坦威(貝森朵夫則根本不提供鋼琴)。但Yamaha和 Fazioli,今年不但提供他們最好的演奏琴(一些評審認為比史坦威提供的琴要好),派出超強鋼琴技師,更提供對選用該鋼琴的演奏者後勤支援。 Fazioli的老闆Paolo Fazioli親自到蕭邦大賽坐鎮,務必將那架Fazioli琴調整到絕佳狀態。這也是今年有那麼多參賽者選用Yamaha和Fazioli的原因。而就第三輪鋼琴家的選琴來看,這屆蕭邦大賽真是這兩牌鋼琴大出風頭的競技場。以結果論,蕭邦大賽從沒出過選用Yahama的冠軍,今年Avdeeva卻破了這個紀錄,可說是Yahama的勝利。



關於鋼琴的討論到此結束。現在我要談的,是本屆蕭邦大賽的「爭議」。



前幾天有位鋼琴家問我,為什麼我「敢」在第三輪還沒結束,就公開在facebook上寫我認為Yulianna Avdeeva是冠軍。如果我預測錯了,難道不會被人取笑嗎?



因為她的話,我上網搜尋一番,果然發現許多人都誤解,以為我是「預測」比賽冠軍。



不,完全不是。我從來沒有想要預測比賽冠軍,我也從來不做這種預測。我只是表示我個人的意見和支持,而我寫得很清楚—



「無論評審最後如何決定」(表示這是我自己的意見,而我也沒有要臆度他們的想法),當Avdeeva彈完第三輪,她在我心中就已經是冠軍,而我非常慶幸自己能聽到她的第二、三輪。



平心而論,就技巧而言,我認為Bozhanov堪稱本屆之最。但就音樂詮釋和思考而言,Avdeeva絕對遠勝其他人一大截。而論音樂和技巧之加總,我認為Avdeeva還是在眾人之上,甚至好到讓我無話可說,只有佩服(一如我在「個人意見」說的)。



昨天,蕭邦大賽把每一輪評審給分全部公布。先說明一下,在前面三輪,評審是給Yes和No,但也要打分數。比方說第一輪結束後,每位評審各選40位給Yes,最後Yes最多的前40人就進第二輪,如果拿到相同的Yes數,再來比評審給的分數高低。



那麼從前三輪的成績看來,Avdeeva在每一輪都拿到12個Yes,也就是說,她每一輪都是評審全數認為她該晉級——今年評審雖然多為演奏家,但這些人的個性、派別、風格實在相差甚大,要能得到全數通過,必然有其驚人之處。甚至我們再看看Avdeeva所得到的分數:第一輪她排名第二,但第二、三輪她都是第一。所以她在每一輪不但都得到全數評審支持晉級,更得到評審給的最高分。我自己只聽了第二輪最後三場,所以第二輪初次聽到Avdeeva時雖大感驚訝,但因沒有聽到所有參賽者,所以不能判斷。但到了第三輪,我真的可以說除非決賽失常,不然能把第三輪彈成這等境地,Avdeeva絕對是第一名——現在看到評審的給分,我可以說我的判斷和評審相同,因為她也是評審在第三輪給的第一高分,平均分數還特高(94.33)。



到這邊,我想所有覺得Avdeeva得到冠軍,是「評審擺不平」或是「特定評審喜愛」的言論,真的可到此為止,因為在前三輪,她得到十二位評審全數支持,Yes數和積分兩者都是最高,而這並不是少數評審的意見,反而可說是評審的共同意見。



而公布出的結果,其實間接反映出我的一貫想法,而我也已經在10/21的facebook上寫了。我寫的是:



「我不覺得我「慧眼獨具」--我一直相信,如果你在現場,親耳聽到Avdeeva的演奏,你會和我一樣欣賞她。而我想很多人都知道,我對音樂和演奏的標準是多麼嚴苛。但我不用多聽,只聽了她第二和第三輪,我就全然佩服,無話可說。」



什麼才叫「慧眼獨具」?第三屆柴可夫斯基大賽,吉利爾斯堅持棄Misha Dichter而把首獎給16歲的Grigory Sokolov,那叫「慧眼獨具」。我不是吉利爾斯,我也不認為自己有那樣神奇的藝術敏銳度,可以做出吉利爾斯做的決定。Avdeeva如果在前三輪得到評審一致支持,而且分數最高,這表示她真的出色,而她的好應該是公認,且能被立即發現,不然不會得到這種成績。所以我一直不覺得自己是「押對寶」或是做了什麼「特別判斷」,因為對我而言,非常明顯,Avdeeva就是冠軍。



然而讓我錯愕的,是無論是從齊瑪曼的回應,到波蘭報紙和樂評,到場上觀眾的反應(這是一些音樂經紀公司告訴我的),我竟然是在現場「唯一一個」認為,且在第三輪就表示,Yulianna Avdeeva會是冠軍的人。



我真的覺得這實在太誇張,也無法理解。不過和一些人聊過之後,慢慢我可以理解,只是理解之後,我感到巨大的悲哀。



來談談波蘭輿論大力支持的Ingolf Wunder好了。我也聽到他的第二輪,雖然我不算非常喜歡,但我必須說他確實彈得很好。可是他的第三輪和第二輪相比,實在大大不如,音色和詮釋都差很多 (為了表示我不是放馬後砲,本文附上我寫的筆記),我實在不知道為何有那麼多人喜歡這樣的演奏——難道他們聽不出來這些顯而易見的缺點嗎?!看看評審的給分,他沒拿到全數Yes(他最多可拿到11個,但只拿了10個),分數也差Avdeeva一截(89.18對94.33),我想我對他第三輪的評價應該公平。



到此,我覺得這次比賽的「爭議」已經很清楚了。對評審而言,根本沒有「爭議」,是輿論把爭議吵起來,而我到現在都不知道,為何他們既沒有那個耳朵和頭腦欣賞Avdeeva的演奏,卻又無條件支持Wunder問題很多的演奏。我沒有聽到Wunder的決賽,只聽了CD,但即使這個拿到「最佳協奏曲」的演奏,我雖不會說不好(Wunder真的把線條和音色都磨得很好),但對我而言,這根本不能和Avdeeva的演奏相比(我聽了Winner’s concert現場)。Wunder的演奏的確「優美」,但那優美中有太多陳腔濫調,太多沒個性甚至缺乏思考的音樂。在那些蕭邦明明寫下強烈主張的樂段,Wunder都把旋律抹平,音樂多是單一面向的歌唱線條。這當然很「優美」,但這種優美是蕭邦要的嗎?



為了寫作《聽見蕭邦》,蕭邦所有重要作品,我都看了首版樂譜(這個不難,Chicago大學的Chopin Project已經把這些樂譜全掃描上網),並且仔細研究了波蘭National Edtion(包括讀了後面所有的編輯意見)。所以我親眼看到蕭邦很多作品,在十九世紀後半到二十世紀前半,是怎樣被樂譜商和編輯更改——他們要蕭邦「優美」,甚至是不具個性,像現在酒吧音樂般優美。所以蕭邦許多革命性想法和激烈主張,全都被這些編輯修改,甚至連和聲都敢更動(去掉許多不和諧音)。這樣的風格,其實就是Wunder所演奏出的蕭邦。甚至在Wunder的協奏曲(以及先前許多演奏),我都聽不到他對左手的詮釋或想法。蕭邦音樂中的對位,不是 1842年以後才有(1842年以後只是寫法更對位化)。在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中,請仔細看蕭邦寫的左手部分,不但許多音用了二分音符來延長音響,也開展出不明顯卻真實存在的聲部線條。這並不困難,只要能夠看出這些寫法差異,就可清晰辨認。Avdeeva認真且智慧地將這些線條全部清楚地表現出來,無論和聲對應、聲部對位或音色層次,都展現驚人的處理。反觀Wunder,演奏的協奏曲雖然明亮華麗,左手卻只是伴奏,對蕭邦的指示和暗示視而不見。我可以理解為何許多聽眾和媒體喜愛Wunder,但Avdeeva實在是更好的音樂家,就技巧而言也是更好的鋼琴家。



有人提到「The Spirit of Chopin」──蕭邦不只是偉大的音樂詩人,更在他那獨一無二,於曲式、和聲、織體、結構、鋼琴技巧等等面向,革命性的開創。把這些革命抹平了,你只會得到被閹割的蕭邦,根本談不上「蕭邦精神」。要認識蕭邦的精神,請仔細研讀他的樂譜,那裡他告訴你一切。對我而言,Avdeeva可以不改蕭邦樂譜上的所有指示,卻能彈到讓我耳目一新、眼界大開,好像我第一次聽這些作品一樣。對我而言,她的演奏不但展現蕭邦精神,更以絕佳技巧和思考,讓我重新認識蕭邦。



只是要能體會Avdeeva的好,首先要知道蕭邦的樂曲。我曾經告訴齊瑪曼(我好像一直提到他,不過原因是《聽見蕭邦》是我題獻給他和他家人的作品,感謝他和他太太這些年的照顧;而以下的話,其實是只能對朋友說的,所以要把脈絡給提出來),花了兩年時間研究,七個多月寫作《聽見蕭邦》,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我終於可以說,我弄懂《幻想波蘭舞曲》了。



不知道《幻想波蘭舞曲》的人,大概會覺得我很「謙虛」,怎麼花那麼多功夫只說自己終於懂了一首十五分鐘不到的作品。但知道《幻想波蘭舞曲》的人,大概會認為我很驕傲,居然宣稱自己懂了這首作品——當然說懂也不是說從此就不會有新發現,而是我把蕭邦所有作品看過幾遍之後,真的能從《幻想波蘭舞曲》看出此曲的背景和淵源,特別是許多在之前作品就出現過的概念和想法,到了《幻想波蘭舞曲》終於完美實現。當脈絡清楚了,這個作品對我而言就不再是一個謎。能夠自己解開這個謎,我覺得那是我最大、也最開心的成就。



我不特別聰明,所以得花那麼多時間研究,但我相信,《幻想波蘭舞曲》也真的不是簡單之作。即使別人聰明數倍於我,面對此曲大概也得花上不少功夫才是。結果我問了幾個波蘭媒體,還有一位是樂評,我驚訝發現,他們對《幻想波蘭舞曲》的認識趨近於零,連裡面主題動機如何發展變化都說不清楚(這雖然不好分析,但其實已是此曲比較簡單的面向)。聽他們討論參賽者對《幻想波蘭舞曲》的詮釋,大概就和聽他們討論台灣不同歌仔戲團的表演一樣。再問問他們知不知道樂譜上寫了什麼,竟然也不甚清楚,但意見可是一大堆。



我其實不知道該說什麼。在比賽會場的紀念品店,就可買到波蘭National Edition,由Jan Ekier最新校訂的蕭邦樂譜,為何他們不去買來研究呢?我不是那種認為得會讀譜才能欣賞音樂的人——不是,從來不是,我也從來沒有說過這樣的話。但如果波蘭媒體和樂評要「評論」別人的演奏,是不是最起碼,發言前該拿起樂譜,好好把作品研究一下再表示意見呢?如果知道蕭邦在樂譜上寫了什麼,而不是只用習以為常的「印象」去聽,會不會就不會用「醜聞」、「傷害比賽」、「沒有彈出蕭邦美感和精神」這種評語,來形容Yulianna Avdeeva的演奏呢?



從這些波蘭輿論和評論,我感到悲哀,巨大的悲哀,因為那顯示出,現在的波蘭人,其實沒有足夠的素養來欣賞蕭邦的音樂,不然不會和評審意見有如此巨大的落差,而評審意見其實相當一致。蕭邦並不是我最喜愛的作曲家,我都花那麼多時間去研究,為何你們波蘭人,到現在對蕭邦作品的認識都還那麼淺薄?



甚至,就一個旁觀者,我可以說Avdeeva在第二、三輪彈完後,都被媒體包圍訪問,是頗被看好的參賽者,何來「從未想過她會奪冠」或「不夠資格」之類的評語?而得到第三名的Trifonov,比賽中從來就沒得到輿論大力支持或看好,又何來認為他比Avdeeva更有資格得首獎的言論?波蘭媒體沒有那個耳朵聽出Avdeeva的好,現在為了打擊她,什麼不負責任的話都說得出來,對我而言,這才是本屆蕭邦大賽的醜聞。



(波蘭媒體已經不只一次發表如此言論:1960年Michel Block沒進決賽,榮譽主席魯賓斯坦卻極為讚賞他的演奏,親自設特別獎鼓勵,波蘭媒體竟說Block長得和魯賓斯坦有點像,大概是大師的私生子,所以魯賓斯坦才特別照顧;1970年內田光子得到第二,波蘭媒體說這是因為內田之父是日本駐維也納大使,因為政治因素才給她第二,氣得內田光子四十年不回波蘭,到今年蕭邦大賽重新改組,才以邀請內田光子演奏開幕音樂會的方式間接道歉,波蘭媒體也一片歌功頌德之聲……唉,我真的不是很看得起這種言論與態度。)



只是,很不幸地,如果這次比賽我有什麼「神算」,大概就是我為Evgeny Bozhanov抱不平。



怎麼說呢?這是我上週五交給聯合晚報的稿子 http://www.udn.com/2010/10/24/NEWS/READING/REA8/5930000.shtml

那時評審分數還沒公佈,我也不知道為何他會落到第四名。我憂慮的,是這個比賽結果對Bozhanov而言是致命打擊,而我真心希望他能走出自己的路,因為我希望他能持續演奏,讓我繼續聽到他的音樂。



然而就在上周五我交稿後到今天,在這五天內,我看到每位評審在決賽後的給分,就是第四輪的排名名單(請別問我是如何看到的)。就我所見,Avdeeva得到非常多人支持,許多大鋼琴家都把第一名給她,若不是第一也有第二。但有一位評審,因為自己的學生在比賽,雖然他不能投票,在決賽排名中他竟給能威脅自己學生的參賽者低排名(像Avdeeva就被排到第四),反而給不具威脅的參賽者高排名。我相信他在前三輪並不是這樣給分,而從公布結果看來,他在前三輪也都正常給分,卻在最後一輪耍這種心機,給出完全不以音樂表現為考量的排名,實在令人遺憾。



但這些少數低排名完全無法影響Avdeeva遙遙領先的高排名。甚至就排名看來,之前我所得到的消息仍然正確:評審的確考慮頒發兩位首獎(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5926053.shtml),所以每個人可給出兩個第一名。而在這種情況下,Avdeeva還是以1.47名大贏Wunder的2.48和Geniušas的2.50名,所以最後只頒一位冠軍和兩名亞軍。



然而如此給分雖動不了Avdeeva,卻足以打亂其他排名,特別是那些相當被看好的鋼琴家。而很不幸的,就結果而言,Bozhanov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他的演奏雖有評審不甚欣賞,但他第二、三輪都得到全數12個Yes,分數也緊追在Avdeeva之後。但既然他是某人學生的奪冠威脅,自然也被給了低排名,而他又無法得到足夠的高排名來平衡(他決賽沒彈好,這次競爭又太激烈,強手太多),最後就是陡然落到第四——這個名次真的無法忠實反映他在比賽中的表現,對他非常不公平。而波蘭媒體不知是為了面子還是其他原因,寧可提Trifonov,卻不提只得第四的Bozhanov,這更是不公平中的不公平。



我想,Bozhanov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是為何落到第四的。我希望蕭邦大賽「好人做到底」,最好也把決賽後評審給所有人的排名單公布,讓大家看看是怎麼回事。不過我猜波蘭媒體反而不會做如此報導,因為這樣的結果,其實是狠狠打他們自己一耳光——但我還真希望結果會是如此。



所以,我的結論,Yulianna Avdeeva得到首獎完全實至名歸,真正的醜聞是波蘭媒體和樂評的無知,以及Evgeny Bozhanov只得到第四。而如果波蘭媒體知道最後擾亂比賽的人究竟是誰,結果其實是更狠的一摑耳光。我等著看這一天。



最後我想說的,是與其花時間瞎想比賽種種陰謀論,還不如回到書桌,打開蕭邦的樂譜,好好思考他的音樂和作品——畢竟,那才真正是把音樂家、評審、主辦單位以及愛樂者,凝聚在一起的力量。



我這次在華沙,買了超過20 公斤的書和CD,根本帶不走,最後只能寄回台灣。其中有本書是談蕭邦鋼琴大賽,副標題是「華沙國際蕭邦大賽的歷史」(The His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Fryderyk Chopin Piano Competition in Warsaw)。大家要不要猜猜,這本書的主書名是什麼?



若是在台灣,我想書名大概不外乎「蕭邦大賽封神榜」或「蕭邦大賽點將錄」之類。不,這本書不是,那書名讓我打從心裡認同且佩服——The Endless Search for Chopin。



「對蕭邦永無止境的追求」,是的,這才是蕭邦大賽的精神,也該是所有參賽者齊聚華沙的真正意義。不是為名次和獎金,而是為了蕭邦。比賽永遠不會比音樂更重要。回到樂譜,回到蕭邦,不要忘記自己欣賞音樂和學習音樂是為了什麼,那才該是一切討論的重點和依據。



至於Avdeeva,我並不認識她,但從許多大音樂經紀公司得知,她婉拒了這些簽約邀約,願意待在先生工作的德國小經紀公司(是的,她結婚了)。這些經紀人雖感到遺憾,但每個見到她的人,都說她非常有主見和想法,也看得出來對演奏事業很有堅持。無論音樂詮釋或事業規畫,Avdeeva都選擇了辛苦的路,但我相信她有她的理由,也相信她會持續成長進步,就讓我們一起祝福她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